馆内动态

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溯源 ——天文馆党群人力文创支部联合科普服务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4日

位于建国门的北京古观象台隶属于北京天文馆,为深入学习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与根源,推动党建与业务协同发展,天文馆党群人力文创支部联合科普服务支部于4月23日组织党员开展“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溯源”主题党日活动。

当天,支部党员在天文馆党委书记臧振远带领下先后来到北京文博交流馆及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交流学习,并考察了明裕陵。

微信图片_20240424141142.jpg

参观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明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统。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英宗决定修建北京观象台,并派人到南京用木料仿制宋元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仪器,运回北京,校验后铸成铜仪。

正统七年(1442),北京观象台建成。正统十一年,又修造晷影堂。至此,观星台及台下以紫微殿为主的建筑群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规模和布局,其遗址就是今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如今的古观象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家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位于东城区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该寺与北京古观象台同期建成,与古观象台均为体现明代建筑风格且保留较为完整的建筑群,至今已经历了560余年的沧桑风雨,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参观学习,支部党员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甚至常常认为天象与人间的福祸息息相关,因此,历代皇帝对星象、节气等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将天文学应用于军事、政治方面,以及指导农业生产。明英宗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其修建的古观象台,不仅成为我国更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图/文:田玉)


【上一篇】:北京天文馆2024天文摄影师大赛隆重开幕啦!

【下一篇】:北京天文馆科普活动预告(4月23日——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