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象观测

天象预告 | 夏至将至,土星合月下周现天幕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8日

图片1-1.jpg

下周基本没有值得观测的天象,勉强可以观测的是6月27日的土星合月。除此之外,重要天文时间节点夏至将至。

 

土星合月

土星现在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日落后两个多小时就会从东南方升起。6月27日17点发生土星合月,土星距离月亮大约4度多。此时,土星和月亮都在地平线以下。等到土星升起后不久,月亮很快也会升出地面。我们会看到月亮紧随在土星下方,相距不到5度。土星的亮度0.4等。此时月亮刚过满月两天多,看起来非常接近一轮圆月。

图片1.jpg

6月27日晚 土星和月亮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源:星图软件

真正的圆月出现在6月25日凌晨3点。而月亮过近地点的时间是在6月23日18点,在满月之前1天半多。也就是说这次满月勉强也可以算是一次近地点满月。这是今年第三大的满月。估计又会有人说这是一次超级月亮。

 

夏至

下周6月21日是一个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夏至。夏至和冬至、春分、秋分一样,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走一圈,从地球上看起来,好像是太阳在天上缓缓移动。天文上,把太阳在天上经过的路线叫做黄道。把黄道这个大圆分为24段,每段是15度,太阳从西向东每走过15度就过了一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不同,在地面上正午太阳的地平高度也就不同。

夏至大都出现在公历每年的6月21日前后一两天之内,今年夏至的具体时间是6月21日11:32。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位于金牛座。

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上的北回归线,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最北端,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处在北回归线上的地点可以出现“日中无影”的现象。

因为这些地方夏至正午太阳的地平高度是90°,太阳正从正头顶照下来,地面上的物体就不会被照出影子了。这种“日中无影”的现象,只会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内出现。而北回归线是出现这一现象的最北端。北回归线经过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的某些地点。这些地方的人们可以在夏至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垂直竖立一根竿子,观察一下神奇的 “立竿无影”景象。


夏九九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我国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但此时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气温还将继续升高。

寒冷的冬天,我国民间习惯用“数九”来反映冬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当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数完“九九”,便寒气尽消,春深日暖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冬九九”。

其实,在我国民间夏天也有 “数九”,用来反映我国夏季气候的变化,这就是“夏九九”。夏季数九以夏至日为起点,也是每九天为一九,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而到了九九,天气就开始转凉了。“夏九九”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比“冬九九”,适用的范围要广得多,可惜流传不广,知道的人很少。

我们熟悉的反映夏日炎热天气的说法是三伏。俗话说“寒有三九,热有三伏。”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的时候。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干支纪日法”是我国古代历法中记录日序的一种方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共10个。地支一共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相互匹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个为一周期,俗称六十甲子,循环记录日期。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带有“庚”字的日子,称为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合起来称为三伏。

初伏、末伏每伏都是10天,中伏在有些年份为10天,有些年是20天。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因此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文章作者:北京天文馆 寇文


【上一篇】:天象预告 | 木星合月、水星西大距,天幕精彩别错过

【下一篇】:天象预告 | 端午将至,它的由来与天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