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展 | 古观象台的百年变迁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4日
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历史悠久,建筑、院落完整,台顶八架仪器堪称镇台之宝。我刚说的这些,只要您去过那儿,您一定不会陌生。那您知道民国之后古观象台都经历了些什么吗?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1911年,开始我们今天的时间之旅。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改组为中央观象台,设天文、历算、气象、地磁四科。不仅继续从事天文观测,还增加了气象观测活动。 中央观象台外观 及其平面图 图源:古台展览 1929年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不再从事观测,成为中国第一座天文博物馆。持续天文观测487年的历史,也让它成为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个在同一地点观测时间最久的天文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了保护文物,明制的浑仪、简仪、漏壶、圭表以及小地平纬仪和折半天体仪等天文仪器被迫迁往南京。台上的八架清制古仪因拆装运输的困难未能同行,明清古仪再次分离。而今,您想一睹明制仪器的风采,只能前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现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仪器, 依次是左上:浑仪、右上:简仪、 左下:折半天体仪、右下:小地平经纬仪 图源:本文作者 1955年12月,观象台划归北京天文馆。1956年5月,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称对外开放。 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及开放时的照片 图源:古台展览 1959年-1983年,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因种种原因闭馆25年。1967年,修建环城地铁时,曾有人主张将观象台拆迁,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批示:“观象台不能拆,绕道施工”,这才使观象台免遭厄运。遗憾的是批示等相关文件并没有在古观象台留存。 1979年8月,因唐山大地震、地铁工程以及北京连日暴雨等原因,古观象台东北角坍塌,东南角开裂。经国家拨款,1980年7月开始对古观象台全面修复,1982年10月修复完毕,台体外形维持原状,但实心填土部分改为三层空心墙室结构。这是古观象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维修。 坍塌的古台台体 图源:古台资料 清理坍落的城砖、修复中的台体 图源:陈树芳摄 仪器吊装,台顶复位 图源:陈树芳摄 修复志 图源:古台资料 1982年2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1日重新对社会开放,并更名为“北京古观象台”,并请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题写了台名。 文保图 图源:本文作者 清代古仪的研究、修复工作从未停止,先后维修过天体仪的动力装置、纪限仪的操作把柄等。根据技术人员的检测,发现残损170多处,天体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更是亟待修复。1995年2月,在北京古观象台召开清代天文仪器修复论证会,历经10个月,完成了古观象台最大一次天文仪器的修复工作。 仪器破损处、清代天文仪器修复揭幕、 专家讨论修复方案 图源:古台资料 如今的古观象台,是沧桑巨变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它是有着纷多的展览、丰富的科普活动的专业博物馆,亦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提高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