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所在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新闻

亮点成果介绍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4日

2021年2月11日通信文章:利用白矮星大气中的碱金属元素追踪古老的行星外壳(Alkali metals in white dwarf atmospheres as tracers of ancient planetary crusts),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01296-7

摘要:吸积经潮汐破坏的小行星碎片的白矮星提供了测量系外行星碎片许多化学成分的机会。利用这项技术,建立了与太阳系相类似的多元素成分,这表明岩石行星的形成是一个普遍现象。行星碎片中亲石和亲铁元素的相对丰度可用于研究系外行星是否经历分化,但迄今为止进行的化学成分研究缺乏明确来自行星外壳的示踪剂。在文章中介绍了在四颗低温(<5,000 K)和年老(冷却年龄为5-10 Gyr)的受到金属污染的白矮星,在它们的大气中检测到锂元素,其中一颗还显示了钾元素的存在。这两个元素相对于钠和钙的相对丰度强烈表明,所有四颗白矮星都吸积了行星外壳碎片。我们在其中一个系统中观测到红外超,这表明这颗白矮星正在吸积潮汐碎片。这颗恒星的主序星质量为4.8±0.2个太阳质量,表明在年龄短暂的B型恒星周围也可能会形成分化的岩石行星。

 

2020年12月14日通信文章:来自于z≈11星系的亮紫外闪光(A possible bright ultraviolet flash from a galaxy at redshift z ≈ 11),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01266-z

摘要:在光学波段,来自宇宙学距离的分钟级暂现源非常少见,而伽马射线暴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宇宙中最明亮的爆发,我们可以探测到红移高达z=9.4的伽马射线暴。高红移的伽马射线暴可以用于探究宇宙黎明时期的恒星形成和再电离历史。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在红外波段确定了一个持续时间小于245秒的暂现源,并且确定此源存在于一个z=11的亮产星星系。我们通过光谱、亮度、持续时间等性质进一步确定了此暂现源的辐射来自于一次长伽马射线暴的静止坐标系下的紫外闪光。我们的研究表明长伽马射线暴可以产生于早在宇宙大爆炸4.2亿年之后。

 

2020年7月27日通信文章:氦元素追溯太阳风的起源(Tracing the origins of the solar wind with helium),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1166-4

摘要:太阳风是如何产生,以及它是如何加速的?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太阳风中和太阳邻近区域的元素丰度来解答这个问题。Moses等人给出了日冕氦丰度的全景图。一般来说,太阳风被定义为快速太阳风,即风俗大于500千米每秒,或者慢速太阳风。高速风产生于太阳冕洞。而慢速太阳风的起源还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太阳“本地”的测量发现,慢速风随着风速、元素丰度、荷电态分布、阿尔文波以及其他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慢速风起源于太阳内部不同的物理机制。元素丰度可以帮助区分这些理论。日冕氦丰度的全景图显示,氦元素丰度在太阳两极处增丰,在赤道处减少。产生这种氦丰度分布的原因,以及氦丰度分布如何随太阳活动周期变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



【上一篇】: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获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下一篇】:科研亮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100044) | 电话:(010)51583311、68312517 | 传真: (010)51583312
Copyright@ 1999- 北京天文馆 京ICP备050676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