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5日,正值“十一”国庆黄金周假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受邀到北京天文馆作学术讲座。本场讲座题目为《天人之道:汉代的天文与历法》,天文馆党委书记臧振远及馆内干部职工和首都天文爱好者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肖军主持。
讲座现场
孙小淳教授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汉代的天文学。他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传统,因为观象授时是统治者的第一要务且历法是统治合法性的象征,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历法的编纂。汉代天文历法的发展与长久的观测经验积累关系密切。紧接着,孙小淳教授指出历法即《易》与《春秋》的天人之道,是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模型,它不仅安排日子,还要包含日食、月食、五星运动、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事的休咎、王朝的演替等内容,它是一种企图包罗世间万象、广大精微的数理天文体系。
孙小淳教授还对汉代星空的天人对应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中国古代的星空是人间世界的投影,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格局的认识。中国星官是以人间的事物命名的,帝王将相、贵族皇族、官僚机构、文武官员、建筑设施、日用器物、宗教礼仪、神话传说、军队战场、郡国州县等等,在星空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对东汉文学家张衡《思玄赋》的天文学解读,孙小淳教授既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星空巡狩图景,也进一步说明了汉代独特的星空构造传统。他最后总结到,汉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典范,而“天人合一”是汉代天文学最主要的精神,也是最鲜明的特征。
答疑互动环节
孙小淳教授的讲座清晰简明地阐述了汉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本场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图:马骁昆,文:古天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100044) | 电话:(010)51583311、68312517 | 传真: (010)51583312
Copyright@ 1999- 北京天文馆 京ICP备050676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