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天文馆简介
  • 科学研究
  • 身边党建
  • 参观指南
  • 科普剧场
  • 天文展览
  • 古观象台
  • 科普活动
  • 天文文创
  • 全景游览
  • 天文问答
  • 立即购票
Previous Next
宇宙畅游 宇宙穿梭 宇宙风景 临时展览
2022
“寅虎迎春 畅享天文”—— 北京天文馆《镜图史话》展览重磅推出

2022年1月24日,北京天文馆重磅推出了全新原创展览“镜图史话——早期望远镜与黄金时代的古典星图”,展览以其优雅精致的复古风格,配合珍贵罕见的古董望远镜藏品陈列,成为天文馆寒假“寅虎迎春 畅享天文”活动的最大亮点。“镜图史话”展览是北京天文馆策展人员历经近2年酝酿,反复打磨推出的新展。该展览展出了二十余件18、19世纪的古董望远镜精品,并多形式、多维度地艺术再现了黄金时代的欧洲古典星图,还设置了一批既充满体验乐趣又富含科学探索韵味的原创互动展项,带您深度领略天文学发展的望远镜时代。展览在设计时,结合古董望远镜的典雅特质和时代背景,特意加入了西方古典巴洛克时期的审美符号,营造出沉浸式的复古氛围


2021
大音希声——引力波展览

2021年新年来临之际,北京天文馆“大音希声——引力波”临展于A馆西展厅揭幕。伴随着十三亿年前的一次双黑洞并合,新颖的LED灯阵模拟出引力波的蹁跹舞姿,观众将迈入“大音希声”的引力波世界。“大音希声”,语出《道德经》。“希”意为寂静无声。“大音希声”,即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是古代中国对审美的一种追求。引力波是宇宙和弦弹奏出的一曲“大音”,从宇宙深处悄然而来,带来宇宙演化的重要信息。引力波行经地球时留下的惊鸿一瞥,为我们打开了观测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最为重要的预言之一,是现代物理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本次展览通过可听、可视、可体验等多种展示形式,将高深、前沿的科学内容润


2020
时空之旅,光影之鉴——“管窥宇宙——古董望远镜展”

2020年9月23日,“管窥宇宙——古董望远镜展”在北京天文馆天象厅环廊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北京天文馆主办,特别挑选出北京天文馆馆藏的十八、十九世纪光学望远镜发展早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制造商等制作的8件光学望远镜真品。望远镜类型为手持式望远镜1件、落地式望远镜1件、桌面式望远镜6件,包含4台折射式、4台反射式,体现出当时望远镜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准。本次展览还展出13幅具有天文意义的绘画作品,如“伽利略展示其自制的折射望远镜”,“沙伊纳用开普勒式折射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赫维留利用自制的46米长折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等,使观众对望远镜早期200余年的发展、革新和进步,获得一个


2020
北京天文馆“寻找另一个地球”启幕开展

间雨消夏色,云淡减暑天。2020年8月18日,由北京天文馆策划并实施的“寻找另一个地球——从系外行星到地外文明”主题展览在天文馆A馆东展厅正式对广大观众开放。展览由“生命”、“家园”两大板块、“运河”纵横、星际信使、聆听宇宙、致信M13……等13个单元组成。本次展览从细化设计到布展实施,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有关地球文明与生命家园的现实主义主题,无疑会打上一枚特殊时期的烙印,留给人们一份特殊的思考。2019年10月8日,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于1995年发现一颗围绕主序星旋转的太阳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系外行星、地外生命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地球2.


2020
“荧惑不惑”火星探秘展览2020新年重装再启

新年伊始,由北京天文馆原创策划的《荧惑不惑——火星探秘展览》近期重装开放,更新内容包括最新登陆火星的洞察号着陆器传回的着陆点天气信息、迄今唯一仍在工作中的火星车——好奇号、3D打印技术制作的未来火星基地可拼装模型等。


2019
多彩华章歌盛世 翰墨丹青寄真情 ——“我和我的祖国”北科院书画作品展

9月的北京,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19年9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宣传处、院工会、院老干部处牵头,北京天文馆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书画作品展在天文馆A 馆隆重开幕。院党委书记方力出席开幕式,院机关相关处室、部分院属单位党总支书记、北京天文馆领导班子、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及在职职工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天文馆党总支书记李健文主持。开幕式上,方力书记亲切致辞。他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建院35周年,一直以来,北科院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国庆节前夕,我院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书画作品展,回顾新中国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讴歌新中


2019
“荧惑不惑”——火星探秘展

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一个类地行星。它有红色的外表和复杂的运动方式,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荧惑”。展览的名字是“荧惑不惑”,“荧惑”指的是火星,“不惑”指的是早期人类用肉眼和望远镜观测火星,航天时代之后,人类46次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对火星的研究不断深入,火星神秘的面纱在被一层层揭开。我们相信,荧惑之惑将不再迷惑,火星将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本展览的主题是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展览包括“今日火星”“火星观测史”“现代火星探测”“火星气候”“火星地理”“火星健身房”“火星风景”“火星土壤与种植”“未来火星基地”和“火星影像”共十个版块。在“今日火星”,我们可以看到火星今日的天气情况。今日火星天气:晴


2018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科普展

2018年6月6日,由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和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的“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科普展,在天文馆A馆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天文馆景海荣副馆长主持,天文馆朱进馆长致欢迎词,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魏彩英副主任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邹自明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涂传诒院士、汪景琇院士和万卫星院士分别发表讲话,天文馆李丽书记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与会领导、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汪景琇院士发表讲话与传统的“刮风、下雨”等天气概念有所不同,空间天气指的是从太阳到地球这个广袤的空间中瞬时或短时间内的状态,表现形式有日冕物质抛射、耀斑爆发、地磁暴、电离层


2017
北京天文馆建馆六十周年回顾展

1957年9月29日,北京西郊,一座天文馆在蓬勃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拔地而起,点燃了普通中国人追星探月的梦想。这就是我国第一座科普场馆,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馆——北京天文馆。物换星移,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从1957年开馆迎宾至今,北京天文馆累计科普人次达两千三百万,陪伴几代人共同成长,屡得多方赞誉。如今的北京天文馆已经跻身国际一流天文馆之列,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先后多次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值此建馆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此次《北京天文馆建馆六十周年回顾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天文馆发展壮大的历程。这些精心挑选的图片共同交织成一部视觉图像编年史,黑白相间的


2017
中国梦·航天梦——首届中国航天员飞天摄影作品展

7月26日,由新华通讯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的“中国梦·航天梦——首届中国航天员飞天摄影作品展”开幕仪式在北京天文馆隆重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广生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航天员刘洋、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景海荣副馆长等参加了开幕仪式。


2017
丝路星空 ——“一带一路”国际星空摄影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至关重要,其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星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北京天文馆和无国界天文学家组织(AWB)共同主办的丝路星空 ——“一带一路”国际星空摄影展,于2017年5月10日在北京天文馆开幕。本次摄影展由国际合作项目夜空下的世界(TWAN)承办,共展出了36名中外摄影师的56幅绝美星空摄影作品,作品覆盖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以“同一个世界,同一片星空”的全新视角,将带您领略“一带一路”各国家间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感受独特的星空文化。一幅幅摄影作品不仅带来绝美的视觉享受,还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不同国度的人们仰望着同一片


2015
“陨石科学探险之旅”科普展

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由北京天文馆原创策划的“陨石科学探险之旅”科普展在北京天文馆A馆东展厅展出。展览展示面积近400平方米,分为陨石基本知识展区、陨石与科学探险展区、互动展区、21块陨石展示区、陨石科普视频等展区。包括火星陨石在内的14块各具特色的新增陨石成为此次展览的一项重头戏。展览聚焦“科学探险”的大主题,带领观众体验了沙漠中寻找陨石、南极洲寻找陨石的乐趣。


2013
中国指南针发明史展

2013年5月31日起,北京天文馆A馆东厅举办《中国指南针发明史展》,展览共展出150余件指南仪器实物。实物包括最古老的勺式指南仪器——司南、水浮针、旱针、罗盘以及国内外的航海指南设备,指南相关的邮票、史书、航海日志等也首次与观众见面。此次展出的实物多为真品,从最古老的司南开始,经历唐宋水浮针、元代指南针、明清两代罗盘的发展,直到近代先进的航海指南设备,将长达千年的中国指南演化史向观众娓娓道来。同时,配合实物还介绍了古人对方位的认知、古代测向仪器的发展,以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例的中国指南针外传后对世界测向航海等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中国包括旱针、水浮针、罗盘等多样形式在内的指南针的发明和应


2013
揭秘俄罗斯陨石事件真相 ——北京天文馆陨石及小行星科普知识展

2013年年初,突然坠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陨石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天文馆围绕陨石和小天体这一热点话题,举办《揭秘俄罗斯陨石事件真相——陨石及小行星科普知识展》,2013年4月24日首轮展出在北京天文馆A馆东展厅拉开帷幕。此次科普展从俄罗斯小天体撞击事件出发,详细介绍了太阳系小天体相关知识,系统讲解了陨石成因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问题。6颗来自俄罗斯的陨石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这6颗陨石品相好、熔壳清亮、保存完整,是很好的科研和科普的标本。俄罗斯小天体撞击事件10天之后,6颗陨石几经辗转来到中国,经北京天文馆陨石专家研究初步确认,6颗陨石属俄罗斯2013年2月15日坠落的普通


2012
第六届首都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首都科研院所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北京光学学会、北京天文学会和北京科技报承办的以“科学人?拍科学”为主题的首都科技工作者第六届摄影展在北京天文馆隆重开幕。本届摄影展展出的220余幅作品是从首都科技工作者拍摄的1200余幅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Copyright © 1999- 北京天文馆
京ICP备0506764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594号